Monthly Archives: January 2023

石中劍‧詩中憶

詩,在一般人眼中是可以逐首點算的藝術成品,或許看到此題目會令人心生疑問:不是該說「憶中詩」,教人如何整理從回憶中整理出詩嗎?我之所以強調「詩中憶」,乃由於我所指涉的詩,是一種文化氛圍,或曰一種生活態度。海德格在文學被貶值的戰後年代提出「人必須詩意地棲居」的命題,旨在提示人須主動探掘生命中的美善,通過語言給事物命名,使之化為閃亮的「意象」,有助我們抵禦俗世裏過份追求功利風氣的薰染。人並不是主宰語言,反之,語言塑造着人的意識和價值觀。越能詩意地生活的人,便越能從語言中找着自己共鳴的記憶,並化之為詩,進一步強化詩意的氛圍,就像阿瑟乃因不帶稱王的功利心始能從石中拔出神劍。 當你細意傾聽生活中的詩意,你會因自己有幸被點選去創作某個獨特題材而充滿幸福感。課堂中我們就來看看許多名作中所折射出來的這種幸福感,並談談如何減低糟蹋珍貴寫作素材的罪疚感。如此一增一減的平衡,大概就是成就「詩意棲居」的小竅門。 劉偉成講授 第一課:從聽鼓到行蹤——追跡詩意球莖的根鬚怎樣連結 第二課:發現詩的圖騰——感通幾位香港詩人的終極關懷 第三課:習作討論 參考閱讀清單 楊牧:《微塵》,台灣:洪範出版社,2021。 王良和:《尚未誕生》,香港:東岸書店,1999。 鍾國強:《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》,香港:水煮魚出版社,2018。 飲江:《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》,香港:文化工房,2010。 西西:《動物嘉年華》,香港:香港中文大學,2022。 導師簡歷 劉偉成,香港土生土長,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學系哲學博士,現為牛津大學出版社任副編務總監、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兼任講師。 散文集《持花的小孩》(2008年)獲得第十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推薦獎。2014年出版的詩集《陽光棧道有多寬》(2014)獲第十三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首獎。2017年獲邀代表香港參加於美國愛荷華大學舉辦的第50屆國際作家工作坊,2020出版詩集第五部詩集《果實微温》、第三本散文集《影之忘返》,2021年獲第15屆香港藝術家年獎(文學藝術)。 學生請填寫此報名表以完成報名程序。

Posted in 新課程 | Leave a comment